新浪微博 服务热线: 欢迎访问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绿色生产力工作委员会官方网站!
 
流域治理生态价值评估应聚焦水安全
流域治理生态价值评估应聚焦水安全

流域治理生态价值评估应聚焦水安全

一、突出人的幸福感

        流域治理生态价值评估通常从“绿水青山—生态产品—金山银山”这一生态产品价值链来反映流域治理生态价值,是把生态产品的价值升华转化作为评价主线。

        值得思考的是,能否直接从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领域的治理活动出发,对结果和享受成果人进行获得多少幸福感的评价?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正确贯彻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加水安全、水文化的五水治理思路。

        强调聚焦水安全,实质是从安全出发突出人民得到安全享受,从安全指标倒逼资源、环境、生态治理活动,更新传统思维,上升到以人为本的新文化高度。

        以人为本的水安全指标必须跨越部门权界、行政区界、以人的幸福最大化为纲设计治理活动,建立水安全评价体系,聚焦公众水安全享受带来的幸福新境界。

二、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是保公民饮水安全、第二是保循环再用安全、第三是保生态航运安全、第四是保无灾防洪安全。

        以上述四个方面的公众享受安全指标直接回答每个中国人民能从流域治理得到什么?而不是仅针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大领域评价哪些专业治理行动更有生态价值?

1、保公民饮水安全

        保公民饮水安全。要跨越城乡界限,不以水源地和自来水厂分别划界开始,以城乡人民实际喝什么质量的水为导向标准,注意以水入口质量定乾坤。

        国家新的强制性饮用水标准聚焦新污染物,城乡共同强制执行的深远意义,首先在于承认现状自来水厂无法100%去除新型污染物。因为新污染物来源于有机物及药品、化妆品、杀虫剂、清洁剂等工业和日用产品中,并持续释放到环境中,即使数量非常少,也可能会带来长期潜在的负面生态和健康影响,如水生动物和人类的内分泌紊乱、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等。

        为达到强制性饮用水新标准要求,可供选择的饮用水生态低碳绿色环保智能创新技术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和经济效益,将引发我国自来水行业的处理工艺大变革。使用生态创新工艺技术的自来水厂,比常规工艺技术处理的水厂,相同规模可减少占地2/3,吨水运行成本減少75%,水处理水量损耗減少95%,设备使用年限增长多倍,全国城乡人民将直接享受到生态福𧘲。不再是水源地保护评价与家庭用水保障相互隔裂。

        这些新污染物在新标准颁布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高氯酸盐、乙草胺、2-甲基异莰醇和土臭素等新污染物指标,不属于自来水公司常规检测或受法规标准监管,也未在水源地质量评价中引起重视,二者要共同强化人饮水入口保障。

2、保循环再用安全

        保循环再用安全,关键在于对地方水资源系列账受人类活动影响带来的正负面结果要进行量化评价。因为除饮用之外的公众其他用水要求,必须节水优先,精细算账;必须一水多用,一用一标;必须循环再用,污水升值;必须用户当家,真正获益。最重要之点,是不仅算水资源账,还要算各行各业节水账,各类污水升值账,广大用户减耗价值。

        补充水资源账的关键点是原有污水处理厂变多种功能用水供水厂,保质保量按需补充水资源。若定位为污水处理厂,则全国限定出口达一级B标准,全国强制执行最佳实用技术最大幅度消减污染物;若定位污水厂为保障城市、工业回用水厂,则依不同回用要求围绕出囗达一级A做文章;若定位污水厂为保障农灌用水厂,则以农灌用水标准作为处理厂出口标准;若定位污水厂为雨水处理厂,则以控制断面水质倒逼方法确定降雨强度、径流总量、径流污染物、消减浓度确定出口标准;若定位为污水新生水厂,则以地表水水质标准为生态用水出口限值。总之由用水单位制定地方标准,实现污水再生再用效益最大化。只有外区域调入水水质高、水价低于本区域质换水时,才允许调水,这是对本区域用水户的真正保护。也是“四水四定”执行者们实现使命导向任务的突破口。

3、保生态航运安全

        保生态航运安全,这是水环境与水生态相融合的抓手。

        美国净水法以合众国所属通航水域实现保护水生生物、可游泳为净水法实现目标,这一目标在中国1988、199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修订中,均因国情制约未与采纳。基于技术经济可行性的约束,确定了“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属具有使用功能的水域分为五类功能,按标准分别保护,其中独缺航运功能。

        为迎接美丽中国目标,中国的地表水水质标准会借鉴美国净水法要求,保护水生生物以通航河道为基础。这就以保护水生生物为共同目标将生态航运与生态环境标准融为一体。

        与现有的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最大的不同是改变分功能保护,针对保护水生生物目标对各类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珍稀水生生物保护要求、岸线与河道生态恢复要求等均覆盖可通航的水域,按保护水生生物基准制定流域生态标准。

        在生态标准导向下,生态流量会更重视需求与可行的平衡,如应特别注意保障枯水期和鱼类产卵期生态流量、重要湖泊的水量和水位,保障河口咸淡水平衡的各断面生态流量保障需求;确定岸线修复指标,保障自然岸线比例,恢复河湖岸线生态功能;制定河湖水系连通修复方案,恢复河湖生态流量,维护河湖水系生态功能等工作,形成生态标准、生态航运、生态流量、生态岸线、生态水系融为一体的调控体系,依靠生态航运的绿色内涵,提升各流域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

        江河生态航运以促进绿色发展为目标,其要素一是正确实施禁航限航保护水生生物;二是依法保护河湖岸线实现水岸统筹;三是加强风险控制,确保运输安全严防污染。

        禁航限航是指禁止船舶在划定的禁止航行区域内航行。严格限制在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水域实施航道整治工程。

        河湖岸线实施特殊管制是指划定河湖岸线保护范围,制定河湖岸线保护规划,严格控制岸线开发建设,促进岸线合理高效利用,禁止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实现水岸统筹,生态优先。

        风险控制是指禁止在水上运输剧毒化学品和国家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并实施危险货物运输船舶污染责任保险与财务担保相结合机制。

        上述内容都是全流域提升生态安全感的举措。唯有生态航运才能带来水域全覆盖,公众全享受。

4、保无灾防洪安全

        保无灾防洪安全。工程方面,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河道及堤防、水库、蓄滞洪区等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通过综合采取“拦、分、蓄、滞、排”措施,基本具备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实际发生的最大洪水能力。全国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8900亿立方米,通过综合采取“蓄、引、提、调”等措施,可确保城乡供水安全,最大程度减轻干旱损失。

        非工程措施方面,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全国各类水情站点由2012年的7万多处增加到2021年的12万处,收齐全国站点信息由30分钟缩短到15分钟,南、北方主要河流洪水预报精准度分别提升到90%和70%以上,在有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

        上述成就分别进行各流域的防灾成果安全评价,可以用安全渡过中国历史最大洪灾的人口数、安全渡洪覆盖面积、安全解除干旱损失的区域面积及受益人口等指标予以评价。用科学数据反映各类减灾工程带来的福祉,用公众身临其中的评价标准体现不同区域差异和感受启示,让更为人性化的防灾评价深入人心。

三、深思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早在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跳出工程思维,以人为本设计的上述评价标准,会让工程增添为民、利民导向,实现惠民福祉。各种治理活动更突出美好生活具体需要,更突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需求,则为治理活动保驾护航。

        只要把上述指标给人民带来的幸福感具体化,就能使治理活动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三者融合变为可验证、可复制、可持续的现实,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的三水境界,必将成功上升为共保水安全的新境界,从而打造中国水文化的亲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