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 服务热线: 欢迎访问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绿色生产力工作委员会官方网站!
 
首页 > 安全大讲堂 > 正文
观点|关于生态环境监测创新的思考

观点|关于生态环境监测创新的思考

关于生态环境监测创新的思考
  者:艾思
     生态环境监测事业迈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唯有守正创新,才能全面开创新局面。
      一、要有前瞻性思考
     谋划监测事业创新发展,要有长远眼光。比如生态环境质量考核排名,让监测系统地位大大提升,作用充分彰显,但这种荣耀能维持多久?即便是到2035年之前,环境质量考核排名可以继续,那么从规则公平、精细的角度,还有多少工作应该改进和完善呢?生态环境质量进入小幅改善期之后,监测系统在支撑“三个治污”,落实“五个精准”要求方面能干、该干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环境本底监测研究,区域间污染传输影响评估,环境污染精细化管控支撑,以及将监测与执法、审批等业务真正贯通起来等等。在此基础上,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应该如何优化?往近了说,“十五五”地表水、空气应该监测什么指标?以什么样的手段、方式、频次监测?点位规模如何把握?央地事权与支出责任怎么划分?这些都需要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国家层面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顶层设计工作大大加强,但总体来说仍很薄弱。
      二、要打好主动仗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环境监测也是一种斗争。既然是斗争,就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比如污染源监测在排口玩猫抓老鼠的游戏这么多年了,能不能换一种方式?以废气监测为例,不在排口测了,反正废气排出来总是要进入环境中去的,就在排污企业的下风向测,建立一套新的监测方法和标准。不管废气走旁路、无组织排放,还是从排口排放,就监测它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用环境质量目标反演一个限值,将排污企业的排放约束在合理范围之内,并根据环境容量变化,动态调控排放强度,这才是真正的以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管理。如果这条路走通了,就可以摆脱现在的污染源监测路径依赖,在环境监管执法中更为主动。
      还比如,实行环境质量目标责任考核后,发现地方有选择性治理的现象,盯着考核点做文章。对此,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又要有一种理性容忍的自我反思。有考试就必然有应试,考试有空子可钻,让考生投机取巧得了高分,不能光怪考生不地道,也要反思自己的不精明。既然下面老是盯着考核点位断面做文章,那上面可以考虑让点位断面动起来,哪里环境质量差,就把考核点位断面往里落。这样,考核才能切实发挥好引导和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的功能。
     当然,打好主动战,还包括主动修正错误。生态环境质量目标责任考核是一个新生事物。过去,由于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在个别考核目标的确定上,可能有脱离实际考虑不周或者过于冒进的现象。经过几年的实践,如果发现个别目标定高了,不具备可达性,或者说达到这样的目标代价太大,没有必要,可以把目标实事求是地修正一下。这样会得到基层的拥护,工作会更加主动。还有,比如本底值影响、区域间污染传输影响,如果由于目前技术水平所限,不能科学甄别,也要先承认这种影响的事实存在,并积极研究,逐步开展评估与剔除。这样,监测支撑才能越来越精细、科学。
      三、要讲标准而不唯标准
     搞创新不能墨守成规,被现有规则所套牢。当然,搞技术不讲标准肯定不行,但讲标准既要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当初标准之所以这样定,理由是什么?背景是什么?时过境迁,往日之情符不符合今日之实?如果不符合,就要破除这个规则。规则一定是把正确的、合理的东西固定下来,而不是把错误的、落后的东西固执下去。有的仪器设备,性能指标很好,实际场景中也很好用,但就是因为没有获得所谓的标准,无法推广使用,厂家急得抓耳挠腮,有使用需求的部门却又不敢采购。多少有识之士大声疾呼,有决定权的部门对产品创新一定要有积极态度,绝对不能因为管理部门行动迟缓,使明明有着领先优势的创新产品在竞争中没有机会。管理部门一定要成为技术进步的引领者、推动者,而不能因为怕麻烦、怕担责,推推闪闪,支支吾吾,成为技术进步的阻碍者和绊脚石。
     比如,近年来国内几个厂家的全自动智能检测实验室相继问世,但是它目前属于非标产品,即使效率很高、测得也准,但就是没人敢买,因为它出不了能盖CMA章的报告。这里暴露了两个问题:一是监测系统的同志太迷信CMA了。是不是所有的报告都要有CMA呢?生态环境部门自己用数,自己可以搞一个认定规则,不一定要迷信别的部门的章。而且,别的部门并不一定能为生态环境部门担多大责。公安交管部门测速的摄像头,包括生态环境部门自动监测数据不都没有CMA章吗?不都用的挺好吗?二是这也暴露出CMA认证太死板,根本没有随着时代进步和技术发展而改革完善。
      四、要有一种机制和氛围
     搞创新首先要搞研究,而要搞研究则需要一种与研究相适应的机制和氛围。黄润秋部长要求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要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监测机构。可见,在国家层面是何等重视监测研究工作。监测工作技术性强,离不开科研引领,只做业务,不做研究,监测业务能力很快会萎缩,跟不上形势发展,满足不了管理需求。但是搞研究,又是需要激励机制的,如果领死工资、吃大锅饭,研究工作很难推动,很难搞出成果。目前,国家层面和部分发达的省市应该建立和恢复监测科研激励机制,保证那些有实际应用需求的监测技术有人研究或者说有人主导研究。否则,光靠企业、科研院所自发研究,搞出来的技术、产品,往往难以适销对路。
      五、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监测事业的繁荣发展光靠监测系统区区6万人是不行的,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比如,监测仪器设备研发,一定是靠企业的主体作用。当然,政府要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特别是推动国产化和解决卡脖子问题,政府要从政策、投入上大力支持。对于监测系统而言,仪器设备能用国产的要尽量用国产的。这方面,宁肯牺牲一些精度、准度、可靠性和仪器寿命,也要坚定不移支持国产化。只有国产设备有了市场份额,有了回笼资金搞研发,产品才有可能改进升级,质量才能越来越好。还有,企业和科研院所有研究资源、能力,不足之处是对应用场景和使用需求的理解把握上有不足。因此,一定要有一个贯通产政产学研用的各环节的一体化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

原创说明

     感谢您持续的关注与支持!欢迎转发或分享到朋友圈,未经同意禁止发布于其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