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 服务热线: 欢迎访问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绿色生产力工作委员会官方网站!
 
不要把碳达峰只理解为完成数字指标任务

不要把碳达峰只理解为完成数字指标任务

此篇为中国能源报约稿


        近期,部分研究机构、部分地区盲目提出提前实现碳达峰,这些观点貌似争先,实则误事。其根源在于,缺乏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整体性的正确认识,仅仅把碳达峰作为一个碳排放量数字指标来对待。厘清碳达峰与碳中和之间的关系,才能准确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深刻内涵,努力实现降碳目标。


一、碳达峰是碳中和目标的“基线峰”

        2020年,我国向世界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中,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将2030碳达峰目标置于碳中和的旗帜下,把曾承诺过的203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作为2060碳排放绝对值目标的一部分。这就赋予了碳达峰新的内涵:碳达峰是碳中和目标的基线峰,而不是不受碳中和目标约朿的碳排放量高峰。这一基线峰的意义在于一个重大转变:一是我国进入了碳指标绝对值评价新阶段;二是从2021年起,我国即进入碳中和目标管理新时期。从这两个要求看,盲目提前碳达峰时间,并不表明全中国己做好了碳中和的全部准备,或已建立目标管理系统。

建立碳中和目标管理系统,最重要的是通过碳达峰,核准我国能源革命、绿色发展的优化基线,分区域、分行业、分能源、分用户预测发展模式和减碳数量,从而进入后30年的减碳革命进程。所以,碳达峰要的不仅是数字,更重要的是模式,规划出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循环操作模式,在发展中大幅减少碳排放量。这就需要一一落实目标、指标、技术、项目、投资、效益六位一体的量化评价体系。目标要能层层分解,确保结果能验证;指标要能量化评估,落实目标管理;技术要能见诸实效,证明硬核实力;项目要能持续发力,符合减污降碳;投资要能优化分析,产生“金山银山”;效益要能定期核算,享受生态福祉。这一体系,要在碳达峰过程中进行验证,确保行之有效。因为“3060”目标从未有实践经验,所以必须有能源革命硬核技术为支撑,不断适应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从而体现接地气、干实事、见实效。

        必须认识到,实现碳中和目标,不仅仅是我国能源结构的一场革命,还将推动我国人民生活方式的绿色改变、生产清洁化水平大幅提高、生态文明价值观深入人心。这一全方位的变革,不是某一部门、某一省市、某一行业的事,而是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大事,需要不断深化。通过效益共享、经验互学,完善碳中和推进模式。


二、碳达峰是碳中和目标的“信心峰”

        用40年时间实现碳中和目标,其中,前10年是用碳达峰检验我们的行动方向、推进模式、技术决策。有了这第一步的稳妥,才有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把握和信心。重要的是,要真正把碳达峰指标变为碳中和目标的分解依据,而不能只停留在绿色金融、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子系统目标的理念层次,而是要真正建立行动系统,通过行动确立信心。

首先要确定合理的碳核算方法。国内已经应用的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委会(IPCC)清单方法,即IPCC颁布并为各国接受的成果,应该成为“国内统一,国际接轨”的基础。

        其次是淘汰“黑色”生产力。确定清洁生产准入门槛,凡有布局越红线、环保不达标、结构不合理、工艺难更新等问题者,都可列入淘汰之列。只有进入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行列的,才可要求核算碳排放指标、源头治理方案、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水平等。要将碳中和目标分解到每个企业的清洁生产指标中,真正使每日每时的生产活动与减污降碳融合。过去提节能减排,实质上是将节能减碳、治污减排分别实现减污、降碳两件事按一件事来办。在碳中和目标下,需要体现减污、降碳目标的各自特征,要更加重视降碳指标,因为它更逼近碳中和目标的任务分解值。

        第三是要将碳达峰任务分解。全国要分区确定碳排放控制目标,以及能源、产业、建筑、生活等重点领域减污降碳协同控制任务量和时间表;同时,要完成本区域各类碳排放源的减碳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清单;此外,还要基于对区域森林、湿地、海洋、农田、土地利用等各类碳汇现状测算和评估,完成区域碳达峰碳中和推进路径和实施方案编制,以及相关碳交易、碳审计、碳核查和碳信息化平台等配套管理平台设计。

        第四是通过碳达峰推进碳汇交易。在保证我国碳中和量化目标基线正确的基础上,使我国的碳排放数据在国际互认、碳交易、征收碳税等方面获得正确地位,有利于让世界接受我国在减碳领域的突出进步,并在碳税征收巿场取得先机和效益。开拓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降碳和增汇效益兼具的路径。

        这四方面是最低要求。只有落实在碳达峰实践系统中,才能真正具备降碳信心。


三、碳达峰是碳中和目标的“里程峰”

        中国的能源结构大多以煤为主,需要从替代化石能源找到突破口,让人民看到希望,碳达峰则是里程碑。

        已经为各行各业所熟知的碳中和要求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充分发挥好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作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要突破储能、智能电网等关键技术,支撑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要发展原料、燃料替代和工艺革新技术,推动钢铁、水泥、化工、冶金等高碳产业生产流程零碳再造。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形成公路绿色低碳运输方式。同时,建筑领域要发展‘光储直柔’配电系统相关技术,助力实现用能电气化。要发展碳汇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负排放技术,着眼长远应发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要加强产业技术集成耦合创新以及注重颠覆性技术创新,碳中和技术路线发展应考虑资源约束问题。要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要达到上述要求,必须探索可持续发挥作用的创新模式,破解在政府决策、行业实践、技术评定等方面广泛存在的利益约束。

        注重用数据说话,才能真正突破传统技术困局,依托重大硬核技术构建减减碳数据历史新节点。要让碳中和推进模式成为“金山银山”模式、生态福祉享受模式,所以,碳达峰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依托跨界专家融合并开拓,开展碳中和硬核技术攻关,并在碳达峰过程中见到实效。目前,我们在此方面尚未有实质性动作。

        总之,碳达峰只是碳中和目标的“基线峰”“信心峰”“里程峰”,不是简单的碳指标“完成峰”,“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不需要盲目提前完成碳达峰任务,这不是硬道理。全力打造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技术支撑体系,并通过碳达峰目标验证,最终提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才是硬道理。